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研究
0 引言
肺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主要在人体肺部实质发生炎性增生性瘤样病变,浆细胞、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构成肉芽肿形成瘤体,引发肺癌[1]。临床诊断肺癌时,不仅需要通过有效检查明确肿瘤的实际情况,还需准确分辨病理分型,及时对患者开展治疗,促使临床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2]。但是,临床有关肺癌的检查手段较多,除病理学外,尚无最佳诊断手段。本研究简单探究分析了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 CT 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于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一共收治120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患者,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32-67岁,平均(49.)岁。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有咳嗽、科学、胸部疼痛等症状,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于意识清醒状态下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仪器型号:SYt-ic 全身普通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检查流程: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CT检查,层距设置为10 mm,层厚设置为5-10 mm,扫描范围为肺尖-肺底部,若有疑似病灶的肿瘤出现,则转用全高分辨率CT扫描诊断,重建间距为1-2 mm,参数依次是120-140 kV,130 mA。在进行高分辨率强化扫描之前,需在患者肘前注射浓度为60%的非离子碘注射液,延迟20-30 s,对疑似病灶部位进行多平面扫描,扫描后细致分析横断面薄层,同时拍摄两套肺窗、纵隔窗的照片,将照片依次划分为浅分叶、中分叶、深分叶,直径低于2 mm为标准,随后将检测结果送往放射科,进行确诊,确诊后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记录分析肺癌发生位置、肺癌边缘、肺癌结构等等特征,进一步确定患者的病情,明确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
1.3 观察指标。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螺旋CT、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螺旋CT、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20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中腺癌患者有51例,鳞癌患者有36例,未分化癌患者有33例。获取螺旋CT检查结果后发现螺旋CT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率为79.17%,其中腺癌一致率为82.35%,鳞癌一致率为75%,未分化癌一致率为78.79%,详情见表1。
2.2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密度均匀结节状,病灶主要有胸膜凹陷、纵隔淋巴结肿大、少量空洞钙化。51例腺癌患者中有45例患者出现短细毛刺,36例鳞癌患者中有
表1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螺n旋,C%T)、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21例患者出现短细毛刺,33例未分化癌患者中有7例出现短细毛刺。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治疗难度大、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早期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患者,无临床典型症状,诊断难度更高,必须应用检测灵敏度更高的先进检查手段才能够及时发现病灶的存在,才可实现早期治疗,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3]。
我国流行病学[4]显示:由于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企业、工业工厂数量不断增多,我国自然环境恶化情况不断加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居民的吸烟频率升高等,因此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目前,肺癌的常用临床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胸片,通过这一检查手段检查疑似肺癌患者,且针对的肺癌患者多为中晚期患者。因此,X线胸片虽有一定的确诊率,但患者确诊后的存活率仍然偏低。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肺癌,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症状更为常见,若使用传统的X线胸片检查,检出率偏低,误诊率、漏诊率较高,容易延误患者病情,难以实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的目的,也无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无法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因此,提高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确诊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医疗技术进入飞速发展期,螺旋CT不断更新换代,其功能越来越多,疾病检出率越来越高,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具有一定效果,较多的肺癌患者可得到有效确诊,可及时治疗患者疾病。螺旋CT技术可有效确认肺癌患者病变组织所处位置、集合性质、大小、与周围生物组织的关系等,影像学医师可通过图像获得相应结果,可进一步分析病变体积周围组织。
文章来源:《诊断病理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dblxzz.cn/qikandaodu/2021/0205/341.html
上一篇: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诊断
下一篇:肺原发性类癌临床病理分析